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使用2017、2018、2020年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结构和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低空产业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中间投入和上游需求部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低空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产业与低空产业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一、低空经济的产业划分
目前业界所称低空经济,按航空活动分类既包括使用民用航空器开展的各类通用航空活动,也包括使用国家航空器开展的警察、海关、应急等活动。按驾驶方式分类既包括有人驾驶航空器,也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驾驶航空器涵盖遥控驾驶航空器、自主航空器、模型航空器等,其中遥控驾驶航空器和自主航空器统称无人机,可分为消费级、工业级和载人级三类。由此可见,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体,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
鉴于低空经济产业链涉及要素众多,横跨生产和消费两端,应用场景涵盖了从传统作业到新兴消费活动的广泛领域,涉及数据数据繁多且获取难度较大,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通用航空和无人机,并将低空产业分为低空制造业和低空服务业。
同时,为了便于数据处理,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部门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将通用飞机制造归属于“其他交通运输设备”(37081)部门,无人机制造归属于“其他电子设备”(39093)部门,通用航空服务、无人机服务归属于“航空货物运输和运输辅助活动”(56114)部门。
二、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结构
2.1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2017、2018、2020年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测算,并将行业归并为农业、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及低空产业。其中,传统制造业包括除低空制造业外的其余所有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包括除低空服务业外的所有服务部门。
2.2 投入产出结构特点
2017、2018、2020年低空产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为25.91%、25.52%、24.67%,整体趋势较为稳定但略有下降,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在其增加值构成中,如表1所示,劳动者报酬及固定资产折旧的比重相对稳定,生产税净额的比重下降,营业盈余的比重提高,低空产业对人才和实物资本的投入相对稳定,政府为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中间投入方面,低空产业的投入结构较为稳定,生产主要依赖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供给。产出方面,低空产业用于中间投入的比重为54.37%,低于农业与传统制造业的70.92%与72.11%;在最终使用中,主要用于资本形成和出口,二者的比重分别维持在20.05%和13.96%的平均水平。
分别对低空制造业与低空服务业展开研究,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低空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0.87%,低于低空服务业的37.71%,中间投入品对低空制造业的生产产生更多影响。人才投入方面,劳动者报酬占低空制造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占低空服务业的比重却相对稳定;资本投入方面,低空服务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远高于低空制造业;税收负担方面,低空制造业相比低空服务业呈现更明显的下降趋势,政府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时重点发展低空制造业;营业盈余方面,低空制造业和低空服务业分别呈现逐年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低空制造业的盈利能力逐年提升。
表1 2017 ~ 2020 年各产业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构成
三、低空经济的产业关联分析
3.1 静态产业关联分析
2017~2020年,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基本一致,各产业的中间投入结构较为稳定,如表2所示。传统三次产业对低空制造业和低空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接近0,主要使用传统产业提供的中间品。综合间接联系的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01,即生产一元传统制造业产品需要投入0.01元的低空制造业中间产品,意味着传统产业与低空产业产生了初步联系,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助推二者实现深度融合。
表2 中国低空产业内部细分行业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构成
基于2020年的数据,从完全消耗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低空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本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1.54、0.66、0.17,主要中间投入来自传统制造业;低空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83,接近对传统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0.69,远高于对本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0.12,传统制造业在低空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在体现产业关联方面存在异质性,间接联系在低空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中具有重要影响。需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对低空产业的影响,通过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中间产品的质量,促进低空产业持续发展,进而拉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动态产业关联分析
2017~2020年,各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影响力和感应力相对稳定。低空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维持在1.24左右,位居全产业第一,最终需求增长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但感应力系数平均仅为0.44,其他产业最终需求增长对其需求拉动作用较小。低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均相对较弱,感应力系数的均值仅为0.40,受其他部门最终使用增加的需求影响较小,增长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上述低空服务业增加值率远超低空制造业的分析结果呼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低空制造业的增长对各产业产生较强的引致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但目前传统产业与低空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融合,充分探索低空经济的新增长极,进而提升其他产业的最终需求增长对低空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结构与产业关联关系。中国低空经济的增加值率较为稳定但略有下降,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和实物资本的投入较为稳定,投入产出效益逐步提高。低空制造业与服务业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结构,低空服务业投入更多实物资本,低空制造业产生更多利润,对收入分配具有异质性的影响。产业静态关联方面,传统产业与低空产业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对低空产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产业动态关联方面,低空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极强的需求拉动作用,低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相对较弱,其他产业对低空产业的整体拉动作用较小。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助推国民经济长效增长,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地积极组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专班,加强对低空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空域管理、空管服务、需求集散等问题。在产业扶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人才引进、土地利用等产业基础发展方面,提供行政审批、信息交流、金融服务方面细化支持。二是加强人才培育。打破学科边界,整合不同优势学科,推动以低空为共同背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健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民航院校,建立学校、企业及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定向培养飞行技术、制造维护、空域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类复合型、交叉型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技术创新。低空经济技术发展仍处于探索及完善阶段,新兴应用场景下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仍有待时间检验,鼓励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进行创新与投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大安全监管。落实低空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监管责任,加强低空空域应用监管,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低空联合监管机制,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由政府牵头,各相关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及市场竞争环境,确保空防安全、公共安全和飞行安全。(作者:周琳,欧阳婧)
上一篇:低空物流发展前景与建议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